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苏海探赜四十年——《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序

来源:长江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与枣庄先生是同时代人,都是进入新时期以后进入学术界的。1979年暑假,我在成都市和平街(原骆公祠街)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书库古籍阅览室查阅苏轼乌台诗案资料,于此与枣庄相

我与枣庄先生是同时代人,都是进入新时期以后进入学术界的。1979年暑假,我在成都市和平街(原骆公祠街)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书库古籍阅览室查阅苏轼乌台诗案资料,于此与枣庄相识。他告诉我关于乌台诗案需读三种书——《东坡乌台诗案》《诗谳》和《眉山诗案广证》。我甚佩服他于文献资料之熟悉。此后我们一同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同作为助理研究员被录取,但随即四川大学中文系杨明照先生请枣庄回去主持编注《苏轼全集》,我则于1981年初到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1984年由枣庄介绍我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写作《柳永》小册子。枣庄数十年来是我在成都的最好的老友,他对学术事业的执著与勤奋,尤其成就之丰硕与卓著,是我学术友人中甚为罕见的。

1956年我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此年枣庄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教政治学和哲学。1975年在“评法批儒”的社会思潮中,苏轼因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认为是儒家,属于反动派、顽固派,典型的政治投机者。枣庄向来景慕三苏的为人,他认为:“儒家未必不如法家。骂苏轼为反动派,我也无所谓,这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时过境迁,立场一变,结论也会变。骂苏轼是顽固派,我更无所谓,因为顽固也可以说是立场坚定。骂苏轼是投机派而且典型,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是人格问题。投机者,迎合时势以谋取个人私利是也。”由此他决心系统地研究苏轼。清代学者王文诰以一生的精力完成《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他在《苏诗总案》里写了《苏海识余》,以为关于苏轼的研究如面对汪洋的大海,故称为“苏海”。枣庄自1975年,孜孜不倦地由苏轼研究开始,发展为对三苏的全面研究,迄今已四十余年。今由巴蜀书社出版的《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计收《历代苏轼研究概论》《苏轼评传》《苏洵评传》《苏辙评传》《三苏选集》《三苏文艺理论作品选注》《苏洵苏辙论集》《苏轼论集》《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和《苏辙年谱》十种,这是枣庄研究三苏的成果的汇集,亦是总结性的标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因受到庸俗社会学观念的支配,充分肯定王安石为杰出的政治家,而变法是具有进步性质的政治改革;认为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故而是“大地主阶级顽固派”,“他在政治上站在旧党一边,没有看到新法对人民有利的也是主要的一面”,“他的政治观点基本上是保守的、顽固的”,苏轼“反对新法的诗歌一般说来表现了保守落后的政治倾向”,因此苏轼不断受到政治批判。进入中国历史新时期后,学术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探讨学术问题。这时重新评价苏轼,就成为研究宋代文史的一个突破口。然而当时王水照、朱靖华和刘乃昌等学者试图说明苏轼虽然曾经反对新法,但后来在《与滕达道书》里表示了忏悔,认识到过去反对新法是拘于“偏见”,“所言差谬”。此见解实源于1957年漆侠之说。苏轼在贬谪黄州时期与友人滕甫第十九书云:“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漆侠认为:“苏轼的这个忏悔书,不单单表明了他自己的政治态度,而且表明了和他同一类型的动摇派分子的政治态度。”这似乎可以说明苏轼的政治态度是前后不一致的,是变化的。他既然对自己反对新法表示忏悔,则可从维护变法的角度予以原谅了。枣庄于《文学评论丛刊》1979年第3辑发表《论苏轼政治主张的一致性》,认为:“王安石主张变法当然是革新派。但革新也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苏轼一生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不能因此就说他反对变革,只是他们的具体变革主张不同而已。因此,我认为不但不应该把苏轼划入顽固派,也不应把他划作‘动摇’的‘中间派’,而应把他划入革新派。只是他算不上激进的革新派,而是具有更多的改良色彩的革新派。”枣庄继于《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发表《苏轼〈与滕达道书〉是忏悔书吗》,在考辨第十九书的写作时间的基础上认为:“当时,他和滕达道在政治上的处境都很困难,因此,他对老友进京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我们错了(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他们对了(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不要再‘哓哓不已’了,否则忧患愈深。这与其说是对过去反对新法表示忏悔,还不如说是在劝老友以言为戒。戒则戒矣,但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是这封信的基本精神。”这样给苏轼以新的社会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枣庄发表此两文时尚下放在中学里教语文,《文学评论》的编辑侯敏泽支持枣庄的意见,使它们能在权威刊物发表,可见当时学术界的公正态度。1981年枣庄的专著《苏轼评传》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对苏轼的评价,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毕竟也是地主阶级的改良,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怎么能因为苏轼反对这样一种变法就全盘否定苏轼呢?”“我们应该如实承认苏轼一生都在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一生也主张革新,只是具体的革新主张与王安石不同而已。他一生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颇富革新精神,而且在政治上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丰财’,‘强兵’,‘择吏’的革新主张,并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宋王朝的‘丰财’,‘强兵’,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工作。他一生光明磊落,直言敢谏,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苏轼不仅是政治上主张革新的,而且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也颇富革新精神,取得了巨大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枣庄对苏轼的评价表现出学者的锐气与个性,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奠定了他研究三苏的学术基础。他的学术见解得到了学术界的支持,而他也由此成名。我之所以回顾这一段历史,因它是枣庄学术的光辉起点,而且在学术思想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qikandaodu/2020/0821/418.html



上一篇:胡适与郭沫若 ——从郭沫若的一封信谈起
下一篇:“三苏研究”一大家——写在《曾枣庄三苏研究

长江丛刊投稿 | 长江丛刊编辑部| 长江丛刊版面费 | 长江丛刊论文发表 | 长江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