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书话二章(3)

来源:长江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春明画报》的“春明社会”专栏,每期刊登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照片,照片下附以短文予以说明。其中有《耍花缸》、《傀儡戏》、《驮煤驼》、《钉掌

《春明画报》的“春明社会”专栏,每期刊登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照片,照片下附以短文予以说明。其中有《耍花缸》、《傀儡戏》、《驮煤驼》、《钉掌》、《驴市》、《卖佛花》、《唱话匣子的》等。如今离那个时代毕竟远了,历史在剧烈地变化着,随着时间推移,它所反映的世俗民情不必说年轻的读者,即便我这样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北京人,也感到陌生。比如《书春》是旧时常见的一种风习,过去每年到了岁末,首先出现街头的年景,便是书春摊,俗称“对子摊”。它大都在商号、铺面的前面,寻一块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用红纸写上“书春”。书春摊上设个小供桌,供桌上铺着红毡,摆放着笔架、笔筒、小铁铛、小樟木箱等器物。笔筒内备有大小毛笔若干,小铁铛用来盛墨汁,下面还有个小火炉儿,烧两块小炭,免得墨汁结冰。樟木箱则用来存纸及放写好的那些春联。春联的内容无外乎是些“出门见喜”、“日进斗金”等吉祥语言。旧京文人张醉丐曾专门写过一首咏春联摊的打油诗,诗曰:“招贴街头翰墨缘,红笺写得好春联。文人到底闲情甚,借纸学书不出钱。”诗写得风趣,也很口语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往昔这种妇孺皆知的景致,今天见不到了。在“春明社会”中,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刊发了不少下层百姓生活的照片,像《瓦匠》、《卖炭者》、《卖烧饼麻花》、《电灯匠》、《人力车》等,为记录下层百姓生活,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比如搬家吧,如今可以找搬家公司,用汽车运输,方便得很。过去就没这么简单了,那时汽车又少,干这种营生的叫“顶力”,俗称“扛肩的”,陈师曾《北京风俗图》中曾以传神的妙笔描绘过。这里《扛肩的》一幅照片更是如实地记录,而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也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一个人窝着脖子,低着头,用一块长木板,垫在肩上,顶着来搬运家具。据老辈人讲,这种行业,又称“窝脖儿”,干久了,脖上会长一个大包,留下残疾,有的人还被压成驼背,甚至不少人患上了肺病。像这样把镜头聚焦于社会底层生活、连续报道民间疾苦,在当时出版的画报中还不多见。因此这些旧京的风俗图,无论从民俗学上,还是就社会意义上来说,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春明画报》中的文字,以登载的掌故随笔最为出色。旧京文苑中,多有通掌故之学者,像大家熟知的徐凌霄、徐一士昆仲及瞿兑之等,而傅芸子也是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一位,只是他的这些文字今天已远疏于人们视野,快被遗忘了。

傅芸子(1902-1948),满族,北京人,原名宝珍,字韫之,别号餐英。幼时家贫,刻苦自学,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主编过《北京画报》和《南金》等刊物。他交游极广,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组织成立了“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起,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期间撰就《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40年代初回国后,他执教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抗战胜利后,编过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和《华北日报》副刊《俗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新出版了《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合为一册。陈子善作的序中,讲到傅氏还有《旧京闲话》、《春明鳞爪录》等谈旧京风俗人物掌故的作品行世。我为此当面请教过陈教授,他说是查考相关资料,未见原书。我也是多年寻访而未见,抑或当年没能出版也未可知。当然,傅芸子确实写过许多这样的文字,如《旧京闲话》曾在《北京画报》连载,另一组《旧都名伶家庭生活写真》,也是连载于《北京画报》,共记载了余叔岩、王少卿、荀慧生等三十多位名伶的生平事迹,并配有名伶的生活照。此外,《中和》、《艺文杂志》、《新生报》、《华北日报》等报刊上也有他谈旧京风俗的掌故小品,可惜的是它们至今仍散佚于旧时的报刊当中,未见有人搜集整理。

《春明画报》上连载了傅芸子的两组文字,一组是《北京戏园写真》,共七篇,叙戏园的沿革衍变,图文并茂,文献价值很高。另一组《春明杂记》,得文20篇,更应引起重视。傅氏博识旧京名物掌故,喜治京师历史方舆之学,对于京师近代以来的风土人情、街巷变迁、人物景色稔熟,或叙一事,或述一人,或状一物,皆能如数家珍,涉笔成趣。而文章的篇幅一般都不长,文笔又佳,远较史书记载的活泼与生动。这样的文字貌似容易,实则非博览群书不能至,是大手笔写小文章。陈寅恪在评价黄秋岳的《花随人圣庵摭忆》时有言:“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作中,实称上品。”窃以为这样的断语用在傅芸子身上,也洵非过誉,他的这些谈风土民俗的小品当是民国时期最好的掌故记述之一。兹录《春明杂记·十一》一节,以证所言不虚: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qikandaodu/2021/0415/966.html



上一篇: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出版
下一篇: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

长江丛刊投稿 | 长江丛刊编辑部| 长江丛刊版面费 | 长江丛刊论文发表 | 长江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