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长江加速释放独特文化魅力

来源:长江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华社重庆6月12日电题:长江加速释放独特文化魅力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童芳、冯源 今年3月,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截至5月底,三星

新华社重庆6月12日电题:长江加速释放独特文化魅力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童芳、冯源

今年3月,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截至5月底,三星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累计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包括青铜顶尊人像、大型青铜面具、黄金树叶、象牙精雕等。

这是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鸟型金饰片。新华社发

“它们既昭示着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也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说。

三星堆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长河,长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滋养出厚重的长江文化。

“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发现实证,长江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两条大河的文明交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长江孕育出独特的稻作文明,也在文学、哲学、史学、书画艺术、科技等方面为中华文明发展和繁荣作出突出贡献。

长江正向世界释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这个进程正明显加速。

去年11月14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也明确规定,要保护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特色文化。

就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同一天,在距离三星堆近2000公里的浙江浦江,专家学者们宣布:约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头,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在长江下游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一粒已炭化的“万年米”,是世界稻作文化在这里起源的实物见证。

“运用农作物植物硅酸体鉴定方法,中国学者在上山遗址找到了约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说明当时的先民已在驯化野生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说。

近年来,长江流域考古发掘力度正不断加大,除三星堆外,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等也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项考古成果填补全国乃至世界空白。

长江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保护,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正在加速。

在长江上游的重庆涪陵区,参观者可乘自动扶梯深入长江40米深处,观赏保护罩内的白鹤梁题刻。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白鹤梁题刻记录了长江涪陵段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为避免其淹没江底,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原址建成水下遗址博物馆,成功实现水下文物原址科学保护。

如今,白鹤梁文化元素也已创造性融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涪陵以白鹤梁“石鱼出水兆丰年”古谚为文化载体,组织一系列主题活动,既让活动更有文化内涵,也助推白鹤梁文化的推广传承。

白鹤梁题刻是得到抢救性保护的三峡文物之一。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共1100余处文物得到保护、约25万件(套)文物安全出土,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保护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

越来越多的三峡文物正在“活起来”。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群正加快建设,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等考古遗址将联合打造成旅游区;《归来三峡》《巫山神女》等文艺演出,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品牌活动,充分展现三峡文化的厚重……

沿江省市已纷纷采取行动,加速释放长江文化魅力。

这是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内透过观景窗拍摄的白鹤梁。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重庆市在开展三峡历史文化资源摸底调查,推动三峡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同时,正在打造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并于近期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周,将长江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湖北省则创新文物“活化”形式,将甜点做成曾侯乙编钟、勾践剑、虎座鸟架鼓等珍贵文物的形式,让游客“品尝”历史感和文化感;同时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向世界传播长江文化魅力。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1/0613/1323.html



上一篇:弘扬无偿献血的英雄精神 | 长江评论
下一篇:洒落在万里长江中的明珠:长江主要江心岛概览

长江丛刊投稿 | 长江丛刊编辑部| 长江丛刊版面费 | 长江丛刊论文发表 | 长江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