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长江丛刊文献综述模板(《长江丛刊》)(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
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
汉刘向《说苑·善说》篇保存有一首“越人拥楫歌”,其歌辞同北方语言根本不同,不经翻译,连邻近的楚人也听不懂。
根据语言学者的研究,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官北话)可以粗略看成是古汉语数千年来在北方经历北方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数度混居交融发展出来的结果,而其余六大方言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家话和粤语,是南方族群的语言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东南汉语方言的一些词,在“古百越语”(今壮侗语)里可以找到读音相近、语义相同的说法。东南汉语方言中的先喉塞音,精清读为t、t‘和透定读为h,是早年受壮侗语影响的不同程度的留存。这些底层现象应该是上古到中古之间先后形成的。
古越语为黏著型,不同于古北方语的单音成义,故古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怜职”,热为“煦虾”。表明古代百越语是一种带有自己特点的独立语言。
在《国语》、《越绝书》及《吴越春秋》中都有一些越语词的纪录,而汉刘向《说苑·善说篇》中所录著名的“越人歌”则是保存最为连贯完整的越语资料。
粤方言脱离了原来的汉化轨道,朝着与中原和北方汉语偏差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大量吸收古越语成分,形成成熟定型的粤方言。广东客家方言大体定型于两宋,闽方言在广东约定型于唐代。
岭南地区的山歌最早见诸文献的有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用汉字记越音所录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经学者考证,《越人歌》为古越语,其语法结构、语音格律等均与今壮、侗语相近,当属壮侗语各民族歌谣之源。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人闵叙《粤述》、清人赵翼《檐曝杂记》等分别记载了“趁墟唱歌”、“群歌”等等,其中明人邝露《赤雅》所记“浪花歌”与清人陆祚蕃《粤西偶记》所载壮歌更为突出。
以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越王勾践世家》以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历史文献为依据,认为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无余的后代,之后形成分支散布南方各地而成"百越"。
据黄现璠著《壮族通史》说: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郭庆藩集释引李桢曰:“诸越,犹云於越。”
《公羊传》:“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於越(于越)。《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
《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汉书》记载:“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公式(个子矮小瘦弱),南面称王。”《百越先贤志》也载:“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瓯也。”
《史记》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之后为赵佗南越国领地",此通南越;也有用扬越来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此通地区、越国,《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 ";《尔雅》:"江南为扬州,越也"。主流说法是扬越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的一带。邗越与句吴同属扬越,句吴即是春秋吴囯的前身,邗越分布江淮各地
这就是为什么辽、金、西夏、蒙古称南宋为“”。宋人对他们的称呼为汉人,汉儿。
而宋统治区的北人称之为“南家”“蛮子”,元统一之后被称为“南人。
“汉人八种”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的“氏族·汉人八种”条。该条录有下列氏族名: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朮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女直同)。
辽、金被称为汉人,汉儿。这才是历史上汉人定义。
《元史》列传,第三十三卷至七十五卷。西夏人,元时称夏人为唐兀氏。唐兀亦色目三十一种之一,其人各自有姓,如李恒、高智耀、来阿八赤,皆列于色目,则朵儿只亦当为色目人 矣。耶律、石抹、完颜、粘合、乌古论皆辽金旧族,元时谓之汉人。汉人有官至宰执者,而南人不得入台省。顺帝时稍用南人,而入参政者仅危素一人耳。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为南人,河南省唯江北、淮南诸路为南人。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2/1209/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