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少年建设家乡的成语(长江丛刊投稿)(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一批的三十人,包括后来的九十人,几乎没有什么达官贵族的儿子在其中,换句话来说,那就是整个大清的官僚阶级、统治阶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慢
第一批的三十人,包括后来的九十人,几乎没有什么达官贵族的儿子在其中,换句话来说,那就是整个大清的官僚阶级、统治阶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慢和对科技的无知,即便李鸿章等人深谙“开眼看世界”,但这种思想的背后,还是对列强国家一种无时不刻的“恐惧”。
这一百二十个留美的儿童,大多数都是在12岁这个年纪,除了极个别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他们的出生时间都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于广东,而他们的形象,大多数都是面黄肌瘦,这是唯一一次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即便他们知道,他们只是“探路”的。
不管怎么说,大清朝廷为了这批去探路的孩子,都还是花了十数万白银,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也会受到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精彩的“洗礼”。
其实留美计划,整个清廷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以李鸿章为首的顶级大臣都认为,他们应该抛开对西方的偏见,学习他们的强术,这说的就是军事技术:
“洋人专攻制器,穷年累月,竭精研思,其制器之人,即是善算之人”。
因为李鸿章已经经手多年的“洋务”工作,甚至主导布置了很多清朝的“工业”制造产业,所以李鸿章知道西方人的“数学”是整个体系中的基础,所以李鸿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这些孩子去学好以“西方数学”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在十五年后,回国服务。
十五年后,他们也只是接近三十而立的人,那将是大清新鲜的血液。
从李鸿章的这个观点来看,自然会觉得其实清朝也没有那么迂腐啊,可是为什么这批留学生却“草草归来”呢?
其实除了李鸿章等人的“远见”以外,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偏见”,包括李鸿章自己,都是偏见的一员,只不过这种偏见不再是认为西方是“蛮夷”那种强弱歧视,而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夷夏之别”,用一个更常见的词来解释,那就是“华夷之阂”。为什么这些大臣不派出自己的孩子去西方学习,这就是主要根源:
“尤惧文人学士清谈高论,以用夷变夏相诋呵”。
容闳这种留过学,思想经过西方国家洗礼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国家是一种被传统儒家充斥思想的环境,他最怕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士大夫会保持自己在思想上的傲慢,从而导致了这个计划中断,可是容闳没想到的是,他竟“一语成谶”,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真是因为文化的引起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容闳是一个“异类”,虽然李鸿章看得起容闳,但是他却不认同容闳,因为这个容闳在他的眼里,太不修边幅,却常常自诩为“自由和浪漫”,所以李鸿章根本没把留学生的领导权全部交给容闳,而是让陈兰彬主导:
“熟悉洋情,语言文字较荔秋差强,但其汉文欠深,亦不甚知大体,亦是一病”。
李鸿章说,容闳不识大体,这是一个大毛病,事实上,李鸿章的观点,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能代表所有大清官僚的想法,所以在到达美国后,容闳和陈兰彬爆发了很多次,的根源就是,容闳竟然主张让自己的学生们“自由恋爱”、“自由剪发”、“自由信仰”(信),这种种的放纵,让陈兰彬这位都不算太保守的儒家人,都看不下去了。
当陈兰彬的“消息”回到国内,国内的官员无不指责容闳。
被陈兰彬如此“批判”,容闳也是哑口无言,因为这确实是事实,可文化思想的纷争,又从何做解释,就好比西方列强入侵,他们不打招呼,根本不去考虑孔子所说的“名正言顺”,就因为想抢,便开打了,这就是西方人的“直接”,容闳认为,想学习西方的先进,要先从思想入手。
与此同时,留学的幼童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他们本就是十分聪明之人,通过了考核得以出国,在国外,他们适应得很快,甚至是一些美国聪明孩子都需要很久才能学完的课程,他们多于别人数倍的效率便完成。
其实这批留美儿童不是没有获得美国人的“称赞”的,有一部分美国学者认为,传统的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时,比起单纯的西方文化要强,比如说儒家常说的一些思想,本质就是有很深的“哲学”道理在其中,而美国人没有儒学,没有这种看似“生而带来”的天赋,所以的小孩,确实学习能力更强。
这一百二十人里,后来考上美国大学就超过五十人,其中考进耶鲁大学是最多的,高达二十二人,比如著名的梁敦彦、蔡绍基、詹天佑,他们都是耶鲁大学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八名学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三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2/1221/1740.html
上一篇:科技展望和长江丛刊属于什么杂志(长江丛刊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