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少年建设家乡的成语(长江丛刊投稿)(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愿回华者,中途脱逃,别生枝节等语”。
陈兰彬的观点很中肯,没有吴嘉善市场出现的“辱骂字眼”,但是吴嘉善所发现的一些情况也不是不存在的,比如这些留洋的学生,内心的信仰和思考当时已经改变了,回到大清,很有可能就是“碰撞”的灾难,所以为了及时止损,便让他们提前回国。
其次,陈兰彬提出了不让惊动这些留学生们,以免他们“不想回国”,事实上,这几年留学过程中,被强制遣返的人已经是十个左右了,可这其中都还出了容揆和谭耀勋这种不愿意回国,强制抗令的,陈兰彬也怕清这几年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可是回国这种事情,哪里能说是“骗”这些留学生回去,这些留学生们,个个都是聪慧之人,他们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人脉,要想不回国,方法也并不少,所以当大清的“遣返令”下来之后,能踏上回国之路的只有九十四人。
而这九十四人其实是有些“遗憾”的,因为他们有的人刚考上大学,特别是耶鲁大学,如果继续深造必然前途无量,但他们还是选择服从国家的安排,回到自己的祖国改变自己祖国落后的样貌,所以这些人也是伟大的,在经历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之后,仍旧能保持赤子之心回到自己的国度。
所以,120位留学生,在光绪七年只回去了94位,有一部分是已经被强制遣返了,再除去那三个已经病逝的学生外,其余的就是不愿意回到,执意在美国开启自己的新人生,对此,清也没有什么追究的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了。
不过留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还在回国的路上的时候,自己国内的“报纸”就开始在“打压”他们了。当年《申报》就对归国的留学生开始“炮轰”,个中言论可谓是将留学生们说得一文不值: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申报的言论十分“藐视”这些留学生,其中最没有道理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子弟”,这句话的意思就把留学生们是“试验品”的意义给点出来了,这不正是一种羞辱,而且一份报纸,他在上面把这些留学生们的“出身”大书特书,说什么“椎鲁之子”、“流品殊杂”,认为他们这些普通人,就算有学识,也根本没资格和朝廷谈论“西学”和兵法。
留学生们看到这种言论心里是怎么想的,没人说过,但可以想到的是,当他们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知识后,抱着憧憬回国后,遭受到的第一次“伤害”,竟然是来自于这些官僚们的人身攻击、精神伤害。
所幸的是,这些留学生们的内心是强大的,他们知道封建帝制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强调驭下,强调唯吾独尊,可是他们却不计较,他们知道,他们要拯救的是这个垂危的国家,这个国家困苦的百姓,所以他们坚持下来,发展国家,让大清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快速走向工业化。
即便大清灭亡了,他们也帮助完成了时代的过度,也是在大清灭亡后,当年执意不回国的一些学子也回到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不论如何,洋务派的这一次试探和留学生们给予的回报,乃是成功至极的。
这也是古代历史,难以抹去的一百二十个名字。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2/1221/1740.html
上一篇:科技展望和长江丛刊属于什么杂志(长江丛刊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