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5)

来源:长江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篇提要不仅介绍了文献内容、版本与收录情况,还对前人的讹误予以勘正,可谓是另一种研究探讨。《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

这篇提要不仅介绍了文献内容、版本与收录情况,还对前人的讹误予以勘正,可谓是另一种研究探讨。《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的文献提要从文献形态描述到文献内容、版本流传梳理,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不乏学术性探究,这恰是以往影印出版的明清之际天主教文献丛书所缺乏的。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云,“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③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5页。学术研究的推进,有赖于文献资料的不断发掘,譬如敦煌学的兴起就建立在敦煌文献发现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也与相关文献的发现和刊布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中国藏于欧洲的最重要的汉籍文献有两批:一批是敦煌文献,另一批是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而梵蒂冈图书馆可谓是欧洲收藏中国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的重镇,其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数量大、种类多,内容涵盖明末清初传教士介绍西方科学、宗教、文化、历史的著述,中国帝王、官吏同传教士接触的历史文献,中国士人对天主教接受、理解的文献以及清初传教士在中国民间活动记载的文献等,这批文献的出版对中国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序言”中,编者张西平教授和任大援教授对这部丛刊的学术研究价值及历史文化意义做了深刻的阐发和论述,他们指出,“这批文献的出版,对中国明清史研究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天主教史、中国翻译史、中国语言史乃至对西方汉学史和全球化史研究,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④《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1册,第17页。

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记录着中国与西方的相遇,两种文明在晚明至清中期近两百年间平等地对话、交流,互相仰慕。中国士人学习西方的天文历算,西方思想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学习中国哲学与儒家思想,并以此作为精神资源挑战中世纪神学,奏响“启蒙”的号角。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西学汉籍展示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丰硕成果,这批文献的复制出版也是学术界继敦煌文献复制回国后的又一重要事件。我们期待《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续辑的出版,相信学术界也能利用这批出版文献,产生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的长安媲美。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来华的“北京经验”为主,着重探讨西人来京的路线、途径、在京居住、生活、活动与通信手段,在京与朝野士人的交往,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情报的搜集和窥探,全景式深度透析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作者欧阳哲生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近年来尤其关注西人与北京的文化关系,著、编有多种相关论著与丛书。(秋叶)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qikandaodu/2021/0416/974.html



上一篇:书话二章
下一篇:长江特聘教授刘文剑博士获得研究奖

长江丛刊投稿 | 长江丛刊编辑部| 长江丛刊版面费 | 长江丛刊论文发表 | 长江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